
0898-08980898
0898-08980898
时间:2025-09-02 14:11:51
在一系列先进武器陆续亮相之后,全球军力格局正在发生微妙变化。从055型万吨级驱逐舰到福建号航母,从新一代四代坦克到红旗-29防空导弹,再到六代战机、翼展52米的大型隐身飞翼平台以及彩虹-7无人机,中国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,甚至已经在不少方面超越美国。然而,在战略轰炸机这个领域,美国依然牢牢占据着质量优势。中国现役的唯一主力轰炸机仍是轰-6系列,性能早已跟不上时代,而美国的B-21“突袭者”隐身战略轰炸机不仅完成研发,还已经进入试飞阶段,第二架原型机甚至有望在今年年末首飞。
据《防务博客》报道,美国空军负责战略威慑与核整合的副参谋长安德鲁·格巴拉中将在公开场合表示,B-21的研发和生产正加速推进,第二架原型机将在年底前完成首次飞行。这意味着美国在隐身轰炸机领域的领先优势还会进一步扩大。更令人关注的是,美国希望用B-21全面替代目前服役的19架B-2“幽灵”以及45架B-1B“枪骑兵”。美国初步计划在2030年代中后期装备至少100架B-21,但军事界普遍认为,这个数量远远不够满足未来作战需求。因此,有分析预测,B-21的总产量可能会增加至145架,甚至不排除后续出口给盟友的可能性。
尽管如此,即便145架,数量仍然显得偏少。要知道,B-21“突袭者”的最大起飞重量大约120吨,最大载弹量约13.6吨,作战半径约3200公里,最大航程9000公里级别。无论是载弹能力还是航程,它都比B-2“幽灵”逊色,更不及俄罗斯的图-160和美国自家的B-1B。如果硬要类比,它的性能甚至与中国的轰-6差距并不算天壤之别,只是增加了隐身特性罢了。可以说,B-21本质上是一款隐身化的“战术轰炸机”,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重量级战略轰炸机。
从历史数据来看,美国的轰炸机项目一向雄心勃勃,但最终产量受制于预算和战略调整。B-1系列最初计划生产240架,最终只造了100架,现役仅存45架。B-2更夸张,计划132架,结果冷战结束导致采购锐减,最终只有21架,目前能用的也就19架,只能承担核威慑任务,根本无法执行大规模战略轰炸。这一背景下,B-21计划的100架甚至145架显然无法满足美国的战略需求。按大国空军标准,至少需要200架隐身轰炸机,并且必须考虑外销,才能在全球战略对抗中保持优势。
更让人焦虑的是,美国第二架B-21已经在装配中,年末就能升空,而国产轰-20却依然“只闻其声,不见其影”。近几年,关于轰-20的各种传闻和暗示不断,但一直未有实物曝光。相比之下,中国其他高端装备的亮相节奏却快得惊人。2024年中期,谁也没想到短短几个月后,两款六代战机会接连公开亮相。2025年初,军迷更没料到,一系列重磅装备集中发布:彩虹-7无人机、52米大翼飞行器、第三款六代机,以及多型与有人战机协同作战的无人战斗机,还有新一代反舰导弹。甚至许多项目连爱好者都猜不到,可谓“军迷一夜变军盲”。
因此,不少人怀疑,轰-20会不会是一个“战略迷雾”工程,刻意放慢进度,吸引美国情报部门的注意力,让对方误以为中国押宝隐身轰炸机,从而忽视了高超音速武器等领域的发展,最终为真正关键的国防项目提供更好的保密空间。
否则,以中国近十年在航母、驱逐舰、核潜艇、战斗机、无人机等领域的突破速度,隐身轰炸机不可能落后美国这么多。优先级不同固然是原因之一,但这反而更说明,中国或许并不把隐身轰炸机作为当下的核心战略重点。换句线的“神秘”,很可能是一种刻意营造的战略假象。
要不要我再帮你把这篇文章提炼出几个醒目的小标题,让整体结构更清晰、层次更分明?